admin 發表於 2022-2-24 12:37:43

台灣政論節目發展历史及其當今乱象

1、台灣政論節目成长汗青

(一)1949—1986集权話语時代

國民党迁台後,在台灣地域履行了38年的戒严,并經由過程“党禁”“報禁”等手腕严酷束缚公眾思惟與谈吐自由。這一時代,媒體是國民党政策鼓吹的喉舌,所有與官方意识形态不符的媒體都被制止與打压。這一時代公眾收看的是“老三台”,即有党、政、军布景的三家無線電视台:台灣電视公司(简称台视,“台灣省當局”布景)、中國電视台(简称中视,從属中國國民党)、中華電视台(简称華视,军方布景)。本時代已呈現電视政論節目,內容重要為约请專家學者對國民党公布的政策舉行解读、评論,未触及推舉,且受邀的專家、佳宾皆為亲國民党人士,這就致使節目难以连结政治中立與消息自由原则,即便有一些“清流”學者呈現,措辞也只能點到為止。因為電视、播送、報纸等鼓吹东西在國民党的强力節制下,“党外人士”和雷震、胡适等党內自由派人士都很难得到話语权。是以,此阶段的電视政論節目只是國民党的政策鼓吹东西,對政府几近没有任何监视制约结果,收视率和社會影响力都没有被人们器重,“党外人士”更是将這些國民党“御用傳授”调侃為“叫兽”。

(二)1987—1992解禁發蒙時代

1987年蒋經國颁布發表消除戒严,竣事了大部門對消息媒體的管束與束缚。跟着政治自由化的成长,台灣電视節目起头呈現触及推舉的內容,而且朝着市场化與消息自由成长,市场起头成為影响消息媒體的主导气力。為了给公眾持久压制的情感供给發泄口,1987年台灣调幅播送網《中广热線》節目呈現了Call-in的互動情势,即听眾可以經由過程打進節目德律風来简短颁發小我見解。這类新型互動模式在1990年月泛滥的“地下電台”中取患了庞大樂成,電台主播常常與觀眾會商政治、推舉等話题性议题,而且说話毫無忌讳,遭到公眾接待。固然大部門消息管束已消除,可是國民党政府經由過程對電视台的所有权继续影响着電视政訓練想像力玩具,論節目标概念,未能实現彻底的消息自由。整體而言,這一時代台灣政論節目固然继续遭到國民党的影响,但起头呼喊消息自由,“學者们也起头思虑本身想要的消息自由究竟是甚麼”。

(三)1993—转型成长時代

1993年头,台灣政府開放電视媒體申请,而且立法機构“三读”經由過程“播送電视法”“有線電视法”。跟着政治限定的消除,有線電视台與電视節目皆如雨後春笋一般快速發生,各政党、財團、小我都参加到傳媒行業的竞争中,國民党節制下的無線電视“老三台”在新兴的有線電视台(如TVBS、中天、东森、三立)竞争下逐步落空上風,金瓯無缺的场合排场逐步被冲破。在剧烈的竞争下,為節省本錢,本錢低、回報高的政論節目起头大量呈現,而且情势也起头立异。1994年,有線電视台TVBS鉴戒以前“地下電台”的Call-in互動情势,推出了台灣第一個带有Call-in情势的政論節目《2100全民開讲》,并取患了樂成。1994年至2011年,适逢台灣推舉密集時代,几近年年皆有推舉,政論節目也起头大量與推舉勾當挂钩,分歧阵营的“名嘴”在政論節目上打骂成為常态。且進入新世纪後,跟着互联網的鼓起和觀眾春秋布局的變革,台灣政論節目起头走向综藝化與文娱化,傳統较為严厉的政論節目如《2100周全開讲》《消息夜总會》《鬼話消息》逐步停播或转型,随之而来的是文娱色采更重的《關头時刻》《全民大闷锅》等政論節目起头鼓起。

2、台灣政論節目現今乱象

台灣今朝共有100多個電视台和数目浩繁的收集節目,此中在重要電视台播放的政論節目就有30余個。政論節目以“一张桌子两台開麦拉几小我”的低本錢,便可觉得電视台换来不错的收视率與不竭上涨的告白费,是以遭到各電视台的强烈热闹接待。但跟着節目数目的敏捷增加,很多政論節目為了吸引觀眾起头独树一帜,呈現各种乱象。

(一)文娱色采稠密

相较于故國大陸中心電视台《海峡两岸》等內容严厉、氛围稳重的政論節目,台灣政論節目從節目名称、情势、佳宾谈吐乃至穿着等方面都加倍随便,且具备稠密的文娱色采。從節目內容上看,台灣政論節目不但单會商政治议题,也會触及一些民生、社會问题,而在台灣這些议题常常带有必定的噱头、猎奇色采,這就给節目留下了文娱化的空間。比方在TVBS曾的政論節目《消息纷歧样》中,節目不但會會商當下聚焦的政治问题,也會搜罗别致好玩的消息给佳宾會商,增长節目标文娱结果。從節目情势看,台灣政論節目再也不遵守傳統的主持问佳宾答的互動模式,引入了Call-in、反串、餐會等文娱性更强的互動方法。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即是今朝仍在中天文娱台播出的政治反串節目《周全乱讲之周全大闷锅》,節目中主持人或專業演員會反串成政治人物與佳宾、觀眾會商政見,有時乃至與“本尊”人物面临面,這类别致的節目方法在得到不腰椎伸展器,俗收视率的同時也捧红了很多反串演員。别的,佳宾、主持人的评論气概也與故國大陸節目有所分歧。“這些评論員很多人的评論气概都极具诙谐感,用另类的视角和逗趣的说話向觀眾展示消息政治的另外一面。他们有些带着台灣本土式的诙谐,操纵很多台灣的民間俚语或宗教故事来说明问题。”文娱色采稠密的政論節目當然有趣,但觀眾记着的不是佳宾阐發的详细內容,而是搞笑滑稽的谈吐與節目情势,這無助于提高公共對政治议题的朱古力,理解深度、培育杰出的政治素養,反而轻易低落@公%67jt君綺評價,3%家對严%3327b%厉@大眾议题的存眷度,政治理解浅碟化、政治文娱化只會愈来愈紧张。

(二)“演出型名嘴”泛滥

電视政論節目大量發生後,数目未几的專家难以知足巨大的節目需求,這就催生了大量名嘴的發生。《新華辞书》對“名嘴”的界说是: 形容长于表达,有谈锋之类的人,凡是把闻名、優异的電视節目主持人、状師、演讲家、讲師等称之;维基百科则界说“名嘴”是形容比力出名的電视節目或電台時事政論的评論或主持人。台灣名嘴一般来自于三类群體:起首是媒體人转型做名嘴的如董志森、陈凤馨、尹乃菁等;其次则是政治人物,如邱毅、赵少康、陈文茜等;最後则是專家學者如赖岳谦、姚立明、江岷钦等。按评論气概與自我定位则大致可台灣運彩官網,分為三种,第一种名嘴可以或许较為纯洁地作為一個评論者,谨守客觀、中立、以究竟為准的评論原则,评論工具也较為集中,在连系本身學養的根本上可以或许平实讲述,直指问题焦點,结論也使人佩服,這些名嘴的代表人物有林中斌、蔡玮,和郭正亮、沈富雄、张友骅、赖岳谦等。第二种名嘴则為代表蓝、绿、红等分歧政治态度的鼓吹者,他们常常在政論節目中進犯對方态度的概念與政治人物,代表人物為谢龙介、王世坚、黄世贤等。第三类名嘴虽能言善道但缺少足够的專業學识,在節目中说話、動作多情感化,常常胡乱爆料、無中生有、信口開合,如郑弘仪、廖筱君、吴國栋、徐永明、王定宇等。這种名嘴都有滚滚不停的谈锋,上節目更是無所不谈,除推舉等政治议题外,經济商業、天文地舆、影视八卦乃至怪力乱神等話题均可以谈,讓人感受這些名嘴恍如無所不知。此类名嘴有時還成心讲出一些讓人啼笑皆非的話,如近期黄世聪在《關头時刻》中讲出“大陸人吃不起榨菜”“大陸人由于經济欠好拿五粮液解愁”等谈吐,經由過程哗眾取宠成心博人眼球,舉高小我知名度。

跟着台灣政論節目這块饼越摊越大,“劣币驱赶良币”感化较着,現在活泼在政論節目中的多為演出色采稠密的名嘴,可以或许理性、客觀會商、阐發大眾议题的名嘴反而成為了少数。台灣政論節目已走上了畸形化成长門路,很多節目筛選名嘴時常常更垂青演出能力,而不是名嘴的專業常识。越是可以或许在節目中吵得不共戴天的名嘴越受接待,是以常常可以瞥見統一個名嘴呈現在分歧時段的政論節目中。“演出型”名嘴泛滥只會使得本该严厉的政論節目愈来愈像综藝節目,成為觀眾单调沉闷糊口中菲薄的文娱與装潢,進而引發人们對严厉政治會商的冷淡與討厌。

(三)“媒政双栖”

作為政論節目,理應對峙政治中立的态度,對大眾事件舉行客觀、理性的阐發,但是台灣的政論節目倒是较着的“媒政双栖”。台灣在1990年月開放電视媒體後建立了上百個電视台,但台灣唯一2300万生齒,是以可以或许得到1%的收视率便足够電视台在竞争剧烈的市场中保存成长。“在島內持久蓝绿對决的政治空气下,政治态度無疑成為‘重要定位’,這就迫使媒體為获得公眾支撑,都要在‘統’仍是‘独’的议题內選择定位,是以形成為了島內媒體‘蓝绿分明’的征象。”只要捉住蓝、绿支撑者根基盘,就可以得到足够的收视率。在台灣公認比力“偏蓝”的電视台有中天、中视、TVBS等,“偏绿”的则有三立、民视等,電视台的政治态度會遭到出資人和政党的影响。電视台分歧的政治态度在政論節目中很是较着,在蓝营的政論節目如中天的《消息龙卷風》和《消息深喉咙》中,主持人戴立纲、王又正都较着為蓝营的支撑者,節目请到的名嘴佳宾也多為“偏蓝”的學者或政治人物,節目中對事務的阐發與评論也多從蓝营的角度動身,對民進党政府鼎力鞭笞。按照台灣地域消息主管機构“台灣通信傳布委員會”(NCC)的划定,政論節目中不克不及只请統一阵营的佳宾名嘴,是以蓝营政論節目组就會意味性请一两個绿营名嘴進场,以构成對绿营的“围歼之势”,“偏绿”的政論節目反之亦然。绿营的政論節目對國民党政治人物的進犯更可能是“為了批评而批判”,比方2010年花博空心菜事務、2011年流感疫苗事務,皆是绿营名嘴构词惑眾,為了冲击國民党乃至掉臂大眾卫生平安。比拟之下,蓝营對民進党政府的批评根基可以或许做到理性、客觀。

近期绿营的政論節目不竭爆出韩國瑜的所谓“黑料”,而且“黑韩”動作不竭,而“偏蓝”的中天電视台所有的政論節目则在鼎力為韩國瑜保驾护航、摇旗叫嚣。本應當苦守客觀中立底線的政論節目却沦為政党鼓吹的东西,不但晦气于觀眾周全领會大眾政策,也在不竭制造社會政治對峙,扩展社會裂缝。

固然收视率與告白费是電视台保存的關头,但台灣消息業者也不该该轻忽本身的职業操守與應當承當的社會责任。别的,台灣在上世纪八十年月末從威权政體转型至民主政體的進程中,因為@缺%974B5%少對公%2sNs7%眾@政治素養的教養與培養,致使台灣公眾将民主政治粗浅地舆解為推舉與谈吐自由,终极促進今天政治對峙與民粹風行的场合排场。台灣政府若想真正地促進社會良性成长,就應當指导人民培育起“媒體判读”能力,令人民可以或许分辨“评論者”與“演出者”,容许、包涵分歧政見的声音,真正創建起人人都可以或许理性、自由會商政治的大眾范畴。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台灣政論節目發展历史及其當今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