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

從 生活資訊百科
跳到: 導覽, 搜尋

中文名: 艾灸

英文名: Moxibustion

一種使用燃燒後的艾條懸灸人體穴位的中醫療法。用于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疾病。猶其對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頸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艾灸療法的適應範圍十分廣泛,在中國古代是主要治療疾病的手段。用中醫的話說,它有溫陽補氣、溫經通絡、消瘀散結、補中益氣的作用。

目錄

艾灸概述

艾灸:中醫針灸療法之一。用艾炷為主熏灸穴位以治病。

艾灸分類:1.直接灸——化膿灸、非化膿灸。

2.間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隔餅灸、黃蠟灸、硫磺灸等。

3.艾卷灸——艾條灸、太乙神針、雷火針。

4.溫筒灸——銅制灸器。

使用方法

艾灸産生于我國遠古時代,因為它的作用機理和針療有相近之處,並且與針療有相輔相成的治療作用,通常針、灸並用,故稱為針灸。針灸治病在國內外有著深遠的影響,但現代人說針灸,多數時候僅指針刺治療,已經不包含艾灸的內容了。

我們通常認為針和灸是一種療法,其實並不是這樣。雖然它們都是建立在人體經絡穴位的認識之上,但針療産生的只是物理作用,而艾灸是藥物和物理的複合作用。而且兩者治療的範圍也不一樣,所謂“針所不為,灸之所宜”,指的就是其中的區別。

我們說艾灸的一種神奇的療法,因為它的確有很多不同凡響之處。首先,艾灸的療效就十分神奇。艾灸療法的適應範圍十分廣泛,在中國古代是主要治療疾病的手段。用中醫的話說,它有溫陽補氣、溫經通絡、消瘀散結、補中益氣的作用。可以廣泛用于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疾病,猶其對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頸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其次,艾灸具有奇特養生保健的作用。用灸法預防疾病,延年益壽,在我國已有數千年的曆史。《黃帝內經》“大風汗出,灸意喜穴”,說的就是一種保健灸法。《莊子》記載聖人孔子“無病而自灸”,也是指用艾灸養生保健。日本人須藤作等做過的灸法抗癌研究,還表明艾灸可以使皮膚組織中潛在的抗癌作用得到活化,起到治癌抗癌的作用。

而且,關于艾灸的起源更是神奇。據研究表明,灸的發明應是原始人用火時,某一部位的病痛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適,便主動用火燒灼治療更多的病痛。艾草古時候又叫冰台,古人在占卦之前,制冰取火,以艾為引,就在這種引天火的儀式氛圍中,巫者把龜甲兆紋與人體的血脈取得模擬想象,思索中醫的火論與氣論,進而産生了艾灸這種神奇的治療手段。

進入現代社會之後,針療不斷得到發展,而艾灸卻受到了人們的冷落。艾灸在施治過程中,燒灼患者經穴,會在身體上留下施灸的疤痕。灸學大師周楣聲先生指出,正是病痛與灸瘡帶給患者的雙重痛苦,使得艾灸一蹶不振,並呼籲對艾灸深入研究,推進艾灸的現代化發展。

市場上有一些經過改進的現代化灸療儀器出現,但大多數是以光電的方法為主,向純物理療法靠攏,與用艾作熱源的灸法産生的藥物和熱源的複合作用完全不同,也和灸法的中醫學原理格格不入,能起到的保健和醫療效果也十分有限。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艾灸療效獨特性的認識,艾灸療法重新得到了醫學界重視,現代化研究的步伐也在加快。現代化的艾灸治療儀應該是傳統艾灸材料與光電儀器的結合,在現代新型熱源的作用下(如紅外線、磁療)充分發揮艾的藥物效用,並具有使用方便,操作簡單,不會燒灼皮膚産生疤痕的特點。

艾灸的産生及應用

灸法又名灸療。它使用艾絨或其他藥物放置體表的腧穴或疼痛處燒灼、溫熨。借灸火的溫和熱力及藥物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以溫通經脈、調和氣血、協調陰陽、扶正祛邪,達到治療疾病、防病保健、養生美容之功效,《黃帝內經》的《靈樞·官能》說“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醫學入門》亦說:“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可見灸法很早就被人們所重視,由于其安全性高、無毒副作用、養生保健,因此流傳很廣。主要作用歸結為一下:

1.溫經散寒 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有賴于氣血的作用,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血氣在經脈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氣”的推送。各種原因,如“寒則氣收,熱則氣疾”等,都可影響血氣的流行,變生百病。而氣溫則血滑,氣寒則血澀,也就是說,氣血的運行有遇溫則散,遇寒則凝的特點。所以朱丹溪說:“血見熱則行,見寒則凝”。因此,凡是一切氣血凝澀,沒有熱象的疾病,都可用溫氣的方法來進行治療。《靈樞·刺節真邪》篇中說:“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靈樞· 禁服》亦雲:“陷下者,脈血結于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應用其溫熱刺激,起到溫經通痹的作用。通過熱灸對經絡穴位的溫熱性刺激,可以溫經散寒,加強機體氣血運行,達到臨床治療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運行不暢,留滯凝澀引起的痹證、腹瀉等疾病,效果甚為顯著。

2.行氣通絡 經絡分布于人體各部,內聯髒腑,外布體表肌肉、骨骼等組織。正常的機體,氣血在經絡中周流不息,循序運行,如果由于風、寒、暑、濕、燥、火等外因的侵襲,人體或局部氣血凝滯,經絡受阻,即可出現腫脹疼痛等症狀和一系列功能障礙,此時,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平衡機能的作用,臨床上可用于瘡瘍疖腫、凍傷、癃閉、不孕症、扭挫傷等,尤以外科、傷科應用較多。

3.扶陽固脫 人生賴陽氣為根本,得其所則人壽,失其所則人夭,故陽病則陰盛,陰盛則為寒、為厥,或元氣虛陷,脈微欲脫,當此之時,正如《素問·厥論》所雲:“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陽氣衰微則陰氣獨盛,陽氣不通于手足,則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陽氣衰微,陰陽離決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陰寒,回陽救脫。此為其他穴位刺激療法所不及。宋代《針灸資生經》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臍中即活”。《傷寒論》指出:“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下利,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無脈者,灸之”。說明凡出現嘔吐、下利、手足厥冷,脈弱等陽氣虛脫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關元、神阙等穴,由于艾葉有純陽的性質,再加上火本屬陽,兩陽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陽固脫,回陽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臨床上常用于中風脫症、急性腹痛吐瀉、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4.升陽舉陷 由于陽氣虛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虛下實,氣虛下陷,出現脫肛、陰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靈樞·經脈》篇雲:“陷下則灸之”,故氣虛下陷,髒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療。關于陷下一症,脾胃學說創始者李東垣還認為“陷下者,皮毛不任風寒”,“天地間無他,唯陰陽二者而已,陽在外在上,陰在內在下,今言下陷者,陽氣陷入陰氣之中,是陰反居其上而複其陽,脈證俱見在外者,則灸之”。因此,灸療不僅可以起到益氣溫陽,升陽舉陷,安胎固經等作用,對衛陽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機體功能恢複正常。如脫肛、陰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會穴來提升陽氣,以“推而上之”,又如《類經圖翼》雲:“洞泄寒中脫肛者,灸水分百壯”。總之,這也是灸法的獨特作用之一。

5.拔毒泄熱 曆代有不少醫家提出熱證禁灸的問題,如《聖濟總錄》指出:“若夫陽病灸之,則為大逆”;近代不少針灸教材亦把熱證定為禁灸之列。但古今醫家對此有不同見解。在古代文獻中亦有“熱可用灸”的記載,灸法治療癰疽,就首見于《黃帝內經》,曆代醫籍均將灸法作為本病證的一個重要治法。唐代《備急千金要方》進一步指出灸法對髒腑實熱有宣泄的作用,該書很多處還對熱毒蘊結所致的癰疽及陰虛內熱證的灸治作了論述,如載:“小腸熱滿,灸陰都,隨年壯”,又如“腸癰屈兩肘,正灸肘尖銳骨各百壯,則下膿血,即差”。“消渴,口幹不可忍者,灸小腸俞百壯,橫三間寸灸之”。金元醫家朱丹溪認為熱證用灸乃“從治”之意;《醫學入門》則闡明熱症用灸的機理:“熱者灸之,引郁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醫宗金鑒·癰疽灸法篇》指出:“癰疽初起七日內,開結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瘡痛灸至不痛時”。總之,灸法能以熱引熱,使熱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熱,表明對機體原來的功能狀態起雙向調節作用。特別是隨著灸增多和臨床範圍的擴大,這一作用日益為人們所認識。

6.防病保健 我國古代醫家中早就認識到預防疾病的重要性,並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學術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療作用外,還有預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這在古代文獻中有很多記載。早在《黃帝內經》就提到;在“犬所齧之處灸三壯,即以犬傷法灸之”,以預防狂犬病。《備急千金要方》有“凡宦遊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瘴疠溫瘧毒氣不能著人”。說明艾灸能預防傳染病。《針灸大成》提到灸足三裏可以預防中風。。民間俗話亦說“若要身體安,三裏常不幹”、“三裏灸不絕,一切災病息”。因為灸療可溫陽補虛,所以灸足三裏、中脘,可使胃氣常盛,而胃為水谷之海,榮衛之所出,五髒六腑,皆受其氣,胃氣常盛,則氣血充盈;命門為人體真火之所在,為人之根本;關元、氣海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氣盛,陽氣足,精血充,從而加強了身體抵抗力,病邪難犯,達到防病保健之功。現代,灸療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艾灸的方法

艾炷灸

即用艾絨或艾粉做成錐型或自貼灸型進行施灸。

A:直接灸一將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灸至起泡,對咳喘、肺痨、痞塊有良好的作用。多為小艾炷,如麥粒大小,綠豆大小,黃豆大小,再大的也有,多數人難以承受其痛苦。

B:間接灸一即隔物進行施灸:有隔姜灸、隔鹽灸、隔蒜灸、隔附子餅灸等。

艾條灸

A、溫和灸:點燃艾條,對准施灸部位進行熏灸,病人感到舒適無灼痛感,以皮膚潮紅為度。

B、雀啄灸:點燃艾條,對准施灸部位,象鳥雀啄食一樣, 一起一落,一遠一近。

C、回旋灸:將點燃的文條懸于施灸部位上方2-3cm左右移 動,往返回旋。

D、太乙神針:加十一味中藥制成的藥艾條,點燃藥艾條, 用七層棉布包裹著艾火,緊按在穴位上,稍停留1-2分鍾。如感覺過熱可提起等熱減再灸。

E、雷火神針:加八味中藥制成的藥艾條,灸法同太乙神針。

溫針灸

在針柄上插入艾絨球或艾粒邊燃燒邊行針。

灸器灸

把艾灸放在灸器裏施灸。

天灸

與直接的灸法相同,但有蒜泥灸、毛莨灸、斑蟊灸、早蓮灸、白芥子灸,吳某芙灸之分。

燈火灸

用燈草蘸油,點燃火苗對准穴位猛一接觸,迅速離開,利用油熱使其起泡。

艾葉驗方

1.治失眠:將洗幹淨的艾葉裝入枕頭制成藥枕,不僅柔軟舒服,且其香味能助人入眠。

2.治婦女崩漏不止:用艾葉30可克,炒焦,煎取汁液,加阿膠30克沖化,每日一劑。

3.腹痛:吃了生冷瓜果腹痛不止,可用一小把艾葉嚼食。

4.治風寒感冒嘔吐:可用艾葉、生姜煎湯飲。

5.治痱子:小孩三伏天起了熱痱子,用艾蒿煮水擦洗可治。

6.治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將幹艾葉適量,研成粉末,取少量吹入或蘸擦患耳,每日2~3次。

7.治支氣管炎:取艾葉18克,蒲公英、鮮魚腥草各30克,共炒幹研磨,煉蜜為丸如黃豆大,日服2次,每次9克。

8.治寒性泄瀉:取艾葉6克,生姜2片,水煎去渣代茶飲。

9.治寒性痛經:取當歸30克,艾葉15克,紅糖60克,水煎熬取藥液3碗,分3次溫服。

10.治習慣性流産:取陳艾葉30克,雞蛋2只,先將艾葉煎湯去渣,取湯煮雞蛋,熟後連蛋帶湯 1次服食,每月連服7劑,輕者連服2~3個月,重者連服3~5個月。

11.治風濕腿痛:取艾葉60克,蔥頭1個,搗爛。上藥用布包裹,蘸熱白酒擦患處,以疼痛停止為度。

12.治陰囊濕疹:將鮮艾葉20克放在鍋內,加水500毫升煮沸,用脫脂棉或小塊毛巾侵入熱藥液,敷與陰囊上,或趁熱熏洗陰囊,再以毛巾熱敷。

13.治尋常疣、扁平疣:采新鮮艾葉,揉至出汁,在疣表面摩擦至皮膚微熱或微紅,但不要擦破皮膚,每日2次。

艾灸的保健

艾灸療法能健身、防病、治病,在我國已有數千年曆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開始廣泛使用艾灸法,如《莊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也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記載。曆代醫學著作中更比比皆是。艾灸能激發、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現介紹幾種常用的自我保健艾灸方法,它見效快,操作方便,相對無藥物傷害之憂,讀者不妨一試。

延年益壽保健灸

穴位:足三裏(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側一橫指處)、氣海(位于腹正中線臍下1.5寸處)、關元(位于腹正中線臍下 3寸處)。

分組:第一組,關元、氣海、左側足三裏;第二組,關元、氣海、右側足三裏。

方法:選准穴位後,點燃藥用艾條,分別對准第一組穴位,每穴懸灸10分鍾,以各穴位皮膚潮紅色為度。第二天用同樣的方法懸灸第二組穴位。如此交替懸灸,連續三個月為一個療程。休息一周,再繼續第二個療程。使用時注意力要集中,艾火與皮膚的距離,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熱度為佳。注意不可灼傷皮膚。

說明:關元、氣海、足三裏是人體強壯保健要穴,每天艾灸一次,能調整和提高人體免疫機能,增強人的抗病能力。成書于宋代的《扁鵲心書》中說:“人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關、中脘,雖不得長生,亦可得百年壽。” 特別是女士,艾灸此三個穴位後,神清氣爽,容光煥發,全身特別是小腹部十分舒暢(此種感覺一般要連續灸半個月後才明顯)。

艾灸治凍瘡

穴位: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近第二掌骨之中點處)、足三裏穴。

方法:在凍瘡局部先揉按5分鍾。選准穴位後,點燃藥用艾條,對准已發或將發凍瘡處,各懸灸3~5分鍾,以局部皮膚潮紅色為度。若凍瘡在上肢或耳朵,必須加灸合谷穴3~5分鍾;若凍瘡在下肢,必須加灸足三裏穴 3~5分鍾。艾火與皮膚的距離,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熱度為佳。注意不可灼傷皮膚。用本法連續艾灸3天,凍瘡不再複發。

艾灸治胃痛

穴位: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線臍上4寸處)、足三裏穴。

方法:選准穴位後,點燃藥用艾條,在中脘穴、一側足三裏穴上各懸灸10分鍾,以穴位上皮膚潮紅色為度。胃痛可立即緩解。使用時要注意力集中,艾火與皮膚的距離,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熱度為佳。注意不可灼傷皮膚。

說明:艾灸足三裏穴能使胃痙攣趨于弛緩,胃蠕動強者趨于減弱;又能使胃蠕動弱者立即增強,胃不蠕動者開始蠕動。因此,除胃潰瘍出血、穿孔等重症,應及時采取措施或外科治療外,其他不論什麽原因所致的胃痛,包括現代醫學中的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及胃神經官能症等,若以胃脘疼痛為主者,用本法艾灸,均能立時止痛。

艾灸美容

艾灸的美容與一般的化妝品美容,手術美容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一個是本質上的,另一個是表面上的。化妝品可以掩飾你的不足,手術可以改造你的結構,可以滿足你暫時的虛榮心,但這些都無法給你真正的健康。因為健康而使你青春常駐,容光煥發,思維敏捷,反應靈敏,那又是另一種不同層次上的美。通過吃藥,打針或者鍛煉,你或許也可以或多或少地達到你期望的效果。但沒有灸療好,艾灸是驅散疲勞,恢複元氣,補充體能,平衡陰陽的最有效的手段。 有很多女人臉上不光滑潔淨,這往往是內分泌失調引起的,實際上還是陽能不足,而不是像一般所說的上火。有這麽幾種女性: 1、臉上痘痘長得成片的女性,往往有嚴重的帶下病,“清熱解毒”往往沒有任何效果,因為她們的這種熱往往是虛熱,而不是實熱,補充陽能尚且不逮,何況雪上加霜。所以艾灸是最佳的選擇。 2、臉上長有黃褐斑的女性,往往肝腎虧虛,體質嚴重偏于酸性,用艾灸治療,往往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 3、虛胖的女性,並不是營養過剩,但營養過剩不過是西醫上的一個概念,中醫裏面沒有這樣的說法,如果哪個中醫也這樣瞎嚷嚷,那肯定個半吊子。即使是肥胖的小孩子,也往往並不是營養過剩,而是陽能不足,往往是因為在懷孕期間,父母還有不少的性生活,導致孩子先天不足,肝腎機能失衡,脾髒運化無力。虛胖女性則往往有崩漏暗疾,失血過多。太過肥胖往往是因為脾腎陽虛,太過瘦弱,則往往是肝腎不足。 4、乳頭過早地顔色變暗淡,或者乳頭凹陷的女性,往往嚴重肝腎虧虛,沖脈,任脈虛寒,有的甚至還有咳嗽的毛病。這些問題艾灸都有很好的效果。

艾灸方法大全

艾灸法

艾炷著膚灸法: 壓灸 無瘢痕灸 瘢痕灸法

艾炷隔物灸法: 隔姜灸 隔碗灸 隔紙灸 隔礬灸 隔醋灸 隔粉灸 隔蒜灸 隔蔥灸 隔鹽灸 隔樹皮灸 隔韭菜灸 隔川椒灸 隔豉餅灸 隔巴豆灸 隔附子灸 隔藥餅灸 隔面餅灸 隔藥末灸 隔泥餅灸 隔蟾蜍皮灸 隔甘遂餅灸 隔雞蛋殼灸 隔竹圈鹽灸 隔商陸餅灸 隔蓖麻仁灸 隔香附餅灸 隔木香餅灸

艾條懸灸法: 齊灸 排灸 溫和灸 回旋灸 雀啄灸

艾條隔物懸灸法: 隔布灸 隔藥紗灸 隔膏藥灸 隔藥液灸 隔藥糊灸

艾條壓灸法: 指灸 襯墊灸 灸筆灸 雷火針灸 太乙針灸 運動按灸

鋪灸法: 大灸 敷灸 長蛇灸 艾熨灸 日光灸

艾灸器灸法: 溫盒灸 溫筒灸 溫管灸 溫架灸 溫罐灸 熏器灸 溫籃灸 核桃殼灸 多功能艾灸器灸

溫針灸及其他灸法: 溫針灸 騎竹馬灸 隔姜溫針灸 麝艾溫針灸 電熱艾針灸 隔橘皮溫針灸

艾灸禁忌

• 大醉、怒、驚、恐。過勞過飽情形下禁灸。

• 皮膚過敏者不宜灸。

• 孕婦慎灸。

• 有創傷者慎灸

檢視
個人工具
導覽
工具箱